近年来,各地新建名校冠名房子数量激增。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,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,形成“名校环城”现象。
抱着“买房进名校”的心理预期,一些群众购房后却发现,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,导致孩子难以入学,有的学校名不副实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。专家建议,警惕各地义务教育阶段“批量复制”的名校拉高房地产市场热度,影响“房住不炒”政策落实,最终损害群众利益。
有关部门多次发文,禁止房地产商捆绑教育进行宣传。但“学校没盖,名声在外”,一些尚在规划中的“教育用地”尚未建设就被作为营销噱头。“房子没住,就可入读”。
为何新建的名校在新城区扎堆?教育部门相关人士介绍,新城区教育基础弱,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,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与知名大学、名校联合办学,以此吸引人口集聚,促进新城区发展。名校为何心甘情愿落户新城区?记者发现,一方面名校得到了高额托管费,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实现低成本“版图”扩张,并为其教师提供晋升平台,一般教师变“名师”、骨干教师当校长。为何房地产商热衷在远郊拍地、卖房?地产界业内人士透露,土地拍卖之前,一些地方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“一类学校”,即名校冠名学校,部分房地产商也会在销售中炒作学区概念。因此,“名校来了地好‘摘’”“名校来了房好卖”现象不断上演。
新城区建设学校,本是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进行的主动配套。然而,一些地方借机炒作名校概念,拔高了百姓心理预期,却在教育体验上大打折扣,损害群众利益。
如何破解呢?专家表示,政府发展义务教育要兼顾新老城区、强弱学校的协调发展,遏制义务教育名校化、产业化、商业化冲动,防止“环城名校”现象进一步制造新的不均衡,加深百姓焦虑,损害群众利益。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,履行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,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、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、常态化,不要寄期望于名校冠名、托管和集团化办学,避免少数人打着教育旗号损伤群众利益。